-
何谓「无为法」
无为法,为是造作的意思,一切有生灭的法,均由众缘造作而有生、有灭,故名有为。真如等六种,寂寞冲虚,湛然常住,无生灭造作,故名无为。略有四义:(一)不生 [详细] -
何谓「四重二谛」
第一重:以有为俗谛,以空为真谛。 第二重:说空说有皆是俗谛,非空非有为第一义谛。 第三重:空有为二,非空非有为不二,二与不二皆是世俗谛,非二非不二才是第 [详细] -
详解佛教《四威仪》偈语
佛教《四威仪偈》是自古以来在佛门中广为游行的讲述行、住、坐、卧四种威仪的偈语。《四威仪偈》共有五首偈语,分别为《行威仪》《住威仪》《坐威仪》《卧威仪》 [详细] -
五戒表解
杀戒 释名 断命曰杀,有情曰生。断有情命,是曰杀生。堕胎胎儿死犯杀戒。自杀亦犯杀戒,与杀人罪同。 制意 一、由杀 [详细] -
佛菩萨圣诞的纪念日
诸佛菩萨圣诞纪念日(农历) 弥勒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日 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二月十五日 观世音菩萨圣诞 二月十九日 普贤菩萨圣诞 二月 [详细] -
侵损常住的罪最重
这个常住,就是寺院。什么叫「侵损常住」呢?侵损常住什么东西呢?饮食,吃的东西;财物,常住的财物。所以没有出家的人在庙上住,一定要给供养的。你没有给供养 [详细] -
五方佛
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,五方佛各住一方,依愿修行,最终都修成了菩提正果,并称五智如来。佛认为:修行人仅仅依靠念诵咒语和观想曼陀罗,仍然不能达到即身成佛的境 [详细] -
佛家的语言和礼仪
走进寺院,会遇到一些出家人,怎样和他们打招呼?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?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。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,有特定的规矩。比如 [详细] -
神通
讲到神通。大家就会联想到飞天钻地、七十二变的孙悟空。其实神通并非佛教的专利,因为只要有禅定功夫,那怕是邪魔外道,都会有神通的。佛家讲的神通有六种:天眼 [详细] -
食存五观
在佛门中,学道者吃饭时,要观想: 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: 面对供养,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,并思量粒米维艰,来处不易。智度论云:此食垦植收获,舂磨淘汰 [详细] -
详解佛教《四威仪》偈语
佛教《四威仪偈》是自古以来在佛门中广为游行的讲述行、住、坐、卧四种威仪的偈语。《四威仪偈》共有五首偈语,分别为《行威仪》《住威仪》《坐威仪》《卧威仪》 [详细] -
如是我闻
我们在每部经典的开头,都看到这样四个字:如是我闻。 如是我闻是怎么来的呢?我是谁呢?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,阿难尊者记忆力最强,被尊为多闻第一。 佛陀35岁成 [详细] -
文殊菩萨十大愿
一、若有一切众生,所生三界,或我作他作,随缘受化。 二、若有众生毁谤於我,嗔恚於我,刑害杀我,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,不能得解,愿共我有缘,令发菩提之心。 [详细] -
简易大悲咒水制作方法
准备: 先净手漱口,然后准备开水一杯,不拘凉热。有条件的可于观音菩萨像前敬香以求加持。 仪轨: 1、忏悔: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 [详细] -
八大地狱
八个大地狱。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,即根本地狱、近边地狱、孤独地狱。在根本地狱中,又分为纵横两大类,纵的有八大地狱,又称为八热地狱。横的也有八大地狱,又称 [详细] -
天龙八部
佛教中常说的天龙八部,又叫龙神八部、八部众,是佛教八大护法神,数量很多。具体如下: 一、天众: 天就是神。著名的护法二十诸天的大梵天、帝释天、四大天王、 [详细] -
佛法僧为什么称为「三宝」
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?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,离苦得乐,解脱系缚,得大自在的导首,极为尊贵,如世间的珍奇宝物,所以称之为宝,《宝性论》中,用世间 [详细] -
四大
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术语。指地、水、火、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。谓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,不相紊乱。 (一)地大:本质为坚性,而 [详细] -
佛法的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
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: (一)藏教: 这是小乘教,小乘教为何说是藏教?《法华经》说小乘教是三藏教,经、律、论三藏的法义区分 [详细] -
罗汉的含义
我们常说的罗汉实为阿罗汉的简称。为声闻四果之一,如来十号之一。又作阿卢汉、阿罗诃、阿啰呵、阿黎呵、遏啰曷帝。略称罗汉、啰呵。意译应、应供、应真、杀贼、 [详细] -
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
第一:广发弘誓愿: 广发弘誓大愿心,度尽众生消烦恼。 第二:常居南海愿: 泛海救迷度有情,善念南海观世音。 第三:寻声救苦愿: 为人诸病卧高床,诚念大士得安 [详细] -
阿赖耶识浅说
一、阿赖耶定义 梵语阿赖耶,华译为藏,有能藏、所藏、我爱执藏三义。 1、能藏:谓此识能含藏染、净、善、恶、无记三性诸法种子,如仓库能收纳稻麦等五谷种子。 [详细] -
放焰口的由来
放焰口是佛教寺庙中经常举行的佛事活动,全称是瑜伽焰口施食仪。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,因他口吐火焰,故意译为焰口;又可理解为脸上冒火,也译作面燃。据说 [详细] -
游览寺院的四个禁忌
一忌称呼不当。对寺庙的僧人应尊称为大师、法师,对住持僧应尊称为长老、方丈、禅师。对喇嘛庙中的僧人应尊称喇嘛,即上师之意。 二忌礼节失当。与僧人见面的行礼 [详细] -
「业」的含义
古印度语称为竭摩,梵语(Karma),巴利文(Kamma),中文翻译为业。业有三种含义:一者、造作;二者、行动;三者、做事。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,人们对业的 [详细] -
什么是佛
佛是佛陀一词的略称,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,是Buddha的音译。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,应当是布达。佛陀的意思是觉者(觉悟的人)或智者(大智大慧的人)。佛陀是 [详细] -
佛教七宝
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,鸠摩罗什译的《阿弥陀经》所说七宝为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码瑙;玄奘译《称赞净土经》所说七宝为金、银、吠琉璃、颇 [详细] -
念珠有哪些意义
佛教中的念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,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之随身法具。 又称数珠、珠数、诵珠、咒珠、佛珠。其梵文原语凡有四: (一)pa^saka-ma^la^, [详细] -
弥勒菩萨的象征意义
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,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内,都供奉有弥勒菩萨的坐像。弥勒菩萨像展示给人的是慈颜常笑,大肚能容的形象。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, [详细] -
各宗派的代表性经典
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,博大精深,卷数达二万多卷、字数达三亿之多。现列举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经典。 净土宗主修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、《 [详细] -
出家人姓「释」的由来
佛教初来东土,到汉地传法的多是外国僧人,人们按照中土习惯,并为方便称呼,往往要给他们起个简化的音译汉姓。开始的时候,人们多用这些外来僧人本国或地区名称 [详细] -
贪、嗔、痴
贪、嗔、痴:又名三毒;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──贪、嗔、痴。又作三火、三垢、三缚。 贪: 是一种染著的心理。所谓染著,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。贪 [详细] -
皈依是什么意义
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,三皈依即: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受了三皈依,就是佛教徒,若不受三皈依,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,但仍不能算是佛教徒,故学佛的入门,以受 [详细] -
什么是禅七
禅七的起源,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,七日证道。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: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,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。 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,西域传道的高僧,源源东 [详细] -
寺院烧香的注意事项
大家去寺院第一件事肯定是上香。然而,其实大多数人都缺乏正确的上香常识,因此才会被各种商贩钻空子利用。所以一直都很想写点文章普及一下上香的知识,希望大家 [详细] -
哪些人不可以出家呢
要想成为僧人,首先必须出家。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出家呢?从佛陀的大悲心出发,是没有不可以的,但为了僧团的纯洁,避免社会讥嫌,为了出家后堪能办道,弘法利生, [详细] -
四大菩萨随身法物的表法意义
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,分别为观世音菩萨、地藏王菩萨、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。这四大菩萨随身分别带着不同的法物,这些不同的法物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佛 [详细] -
牛头马面的来历与职责
民间常说的牛头和马面,一般都知道是地府中的两位官差,其实牛头马面来自佛教经典,的确在地狱中担任要职,他们具体的职责是什么呢? 牛头,又名阿旁、阿防。《五 [详细] -
佛教中「卍」字由来
卍字是在佛像及佛教文物中常见的符号,读作万或室利靺蹉洛刹囊,是佛陀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,据《长阿含经》说,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,位在佛的胸前。又《大萨遮尼 [详细] -
「法会」的原意究竟是什么
谈起佛教的共修活动,法会算是许多人认识佛教的入门砖。但是学佛新手初来法会现场,对法会内涵及仪轨还不认识,往往只能从陌生的环境中自行摸索,尤其在知客处跟 [详细] -
佛像是否要开光才会灵验?
佛像落成后,择日致礼而供奉之,谓之开光。亦曰开眼,或曰开眼供养。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曰:复为佛像,开眼之光明,如点眼相似,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。 开 [详细] -
佛教十恶与十善
【十恶】 由彼三业,能成十恶。恶者乖理之行,谓众生触境颠倒,纵此感情于身口意,动与理乖,成此十恶也。 由于身造者三: 一、杀:杀谓杀害生命。 二、盗:盗谓 [详细] -
寺院晨钟暮鼓的仪轨
佛钟包括大钟和小钟,它们的鸣法非常的繁杂,不同的佛事活动有不同的叩击鸣法,不同的流派和地域也有不同的叩击鸣法。 一般说来,佛钟有三下、七下、十八下、三十 [详细] -
「施主」有何含义
施主,即檀越。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。指施舍财物给佛寺的人,也泛称一般的在家人。施主梵文音为陀那钵底,又作布施家,即施予僧众衣食,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。 [详细] -
出家的要求:十三重难与十六轻遮
有些人以为出家做和尚,乃是最容易的事,只要头发一剃,衣服一换,便是和尚了。但是也有一些人常常询问出家人:做和尚要些什么条件呢? 他们所能得到的解答,也是 [详细] -
出家的条件与受戒的程序
一个人要加入僧团,成为正式的出家修行者,不仅要符合一定的条件,而且还要履行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和仪式。出家条件主要有十三难事和十六轻遮。 一、出家的条件 佛 [详细] -
准提菩萨三目十八臂的表法含义
准提王佛母身黄白色,有种种庄严其身,腰着白衣,衣上有花纹,着轻罗绰袖天衣,以缓带系腰。种种庄严色法胎藏界之义,种种尘沙诸法,因凡夫以菩提为烦恼,而菩萨 [详细] -
九缘皆具,方成不可悔之大妄语
《梵网经菩萨戒》云:若佛子!自妄语,教人妄语,方便妄语。妄语因,妄语缘,妄语法,妄语业,乃至不见言见,见言不见,身心妄语。而菩萨常生正语、正见,亦生一 [详细] -
法会中为何有红黄两种牌位
佛教法会中经常会见红色、黄色两种牌位,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?它们的对象和功能是什么?这两种有何区别呢? 这两种牌位分别是消灾、超荐两种牌位。佛教法会上消灾 [详细] -
地藏占察木轮简要修持规则
凡是想要占察木轮,首先必须熟读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经文暨相关的注疏、讲述,了解地藏菩萨开示占察木轮方便法门的大意,之后可以按照《占察相法》仪轨当中所规定 [详细] -
四十个佛教基础知识
1、三宝:佛宝、法宝、僧宝。 2、三皈依: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 3、六根:眼,能见色者是;耳,能闻声者是;鼻,能嗅香者是;舌,能尝味者是;身,能感触者是 [详细] -
华严字母的殊胜之处
华严字母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,已成为佛教梵呗的一颗明珠,堪称东方文明最完美的歌乐之一。是学菩萨行、修菩萨道的一种殊胜法门,又是深入般若波罗蜜门,生出各种 [详细] -
何谓「六即佛」
【六即】又名六即佛,天台智者大师,立六即佛义,以示由凡夫修行,乃至佛果的位次,即: 一、理即佛,一切众生,虽轮回六道,日处尘劳烦恼中,与觉体相背,然而佛 [详细] -
从僧衣看佛教三千威仪
前往寺院参加法会时,你看到的法师身着祖衣,威仪具足,令人一见便生虔敬之心。但许多不太了解佛教的人会好奇:没有法会时,我见到的法师并非都身着祖衣啊! 事实 [详细] -
禅宗五家七宗——临济宗
临济宗是继沩仰宗之后而成立的一个宗派,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禅师,在河北镇州(今河北省正定县)临济院,举扬一家宗风,后世称为临济宗。 临济义玄禅师是曹州( [详细] -
普庵祖师与普庵咒
农历七月廿一日,为普庵祖师圣诞。他曾发菩萨大愿,凡有安神、请佛、安宅、外出等等冲煞禁忌之日,诵此咒一或三遍,即可百无禁忌。家中蟑螂、白蚁、蚊虫、老鼠等 [详细] -
天台八教丨三藏教
智者依据《涅槃经》将佛说的一切经典在内容分为四个部分,第一部分即是三藏教,简称藏教。依据《四教仪》中说,三藏教即是修多罗藏、毘尼藏和阿毘昙藏,也就是经 [详细] -
天台八教丨别教
别教是化法四教中的第三教,主要的教化对象是三界外的钝根菩萨。因此也可以说,别教根性的人,起点是相当高的,他们的福德、智慧、神通、威力,都是非常了不起, [详细] -
天台八教丨不定、秘密教
顿、渐、不定三种教法,是智者大师根据众生根机而提出的三大概念,秘密教则是统含三种教法的特殊方式。根据智者大师说,顿教和渐教虽然在教化的对象以及功用方面 [详细] -
禅宗五家七宗——沩仰宗
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。以唐代沩山灵祐禅师(771-853)和仰山慧寂禅师(814-890)师徒两人为宗祖。因灵祐常住湖南沩山(今湖南宁乡县西),慧寂常住江西 [详细] -
佛教放焰口的由来
饿鬼又称焰口、面燃等,属于三恶道众生之一, 其体枯瘦,咽细如针,口吐火焰,以生前悭吝之故,遂有此一果报。曾有饿鬼在阿难入定中显现,并由此而成为佛教放焰口 [详细] -
佛教小常识
【一、寺、院、庵】 寺,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,如大理寺太常寺,又引申为官署。汉代设有鸿胪寺,用以招待四方宾客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,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, [详细] -
斌宗法师《涅槃是什么》
前言 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槃,那么学佛修行的人,当要彻底明白它,不可轻易忽略它。然而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让我来略说一下: 一、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 [详细] -
文珠法师《三皈五戒的意义》
三皈,是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;五戒,是佛教的根本戒。除非我们不信佛,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宝;除非我们不学佛,学佛一定要受持五戒。因为皈依三宝,是进入佛门的起 [详细] -
佛学常见辞汇(四画)
【心】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,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。 【心王】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,心就是万法之 [详细] -
佛学常见辞汇(五画)
【去执】 去掉对一切事物、理论、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执。 【平等】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。 【平等心】 对一切众生爱念相同毫无怨亲的分别。 【平等法】 [详细] -
佛学常见辞汇(八画)
【法】 指一切的事物。一切的事物,不论大的小的,有形的或是无形的,都叫做法,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,无形的是叫做心法。 【法入】 十二入之一,即意识所缘的 [详细] -
佛学常见辞汇(十五画)
【增劫】 人寿由十岁起,每百年增一岁,增至八万四千岁之间,叫做增劫。 【增悲】 在菩萨的种性中,有悲增和智增的二种,速断烦恼而证佛果,叫做智增,不断烦恼 [详细] -
净宗初祖-慧远大师
1.生平 远公大师(公元334年---416年),东晋时代人,俗姓贾,出生于雁门楼烦(今山西代县)世代书香之家.远公从小资质聪颖,勤思敏学,十三岁时就随舅父游学许昌,洛阳等地 [详细] -
净宗三祖-承远大师
1.生平 承远大师(公元712---802年),四川绵竹县人。开始学道于成都唐公,二十四岁时,离开四川到荆州玉泉寺,依惠真剃度学道。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(湖南省衡山 [详细] -
净宗五祖-少康大师
1.生平 少康大师(?---805年),俗姓周,浙江省缙云县人。母亲罗氏梦游鼎湖峰,有玉女授给她一枝青莲花说:这支青莲花很吉祥,寄于你所,当生贵子,冀爱护之。大 [详细] -
净宗六祖-永明延寿大师
1.生平 永明大师(公元904---975年),讳延寿,字冲元,本丹阳人,后迁浙江余航。少时诵《法华经》。钱文穆王时,大师作税务官,见鱼虾飞禽等,辄买放生,自己薪 [详细] -
净宗十祖-截流大师
1.生平 截流大师(公元1628一1682年),讳行策,清初顺康间人。俗姓蒋,父亲名叫全昌,乃宜兴老儒,与憨山大师是朋友。憨山大师示寂后三年,一天晚上,全昌梦见憨 [详细] -
戒定慧
(一)修戒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,应当作的不能不作。总括起来就是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一的迦叶佛偈,也就是一般通称的 《七佛通诫偈》: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, [详细] -
十法界
一、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,曾感叹说:「奇哉!奇哉!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,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。」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,使众生在过去、现在及 [详细] -
为何居士互称师兄,而不称师姐
男女平等,意指佛性上的平等,人人均有佛性。然而,我们不可不承认男与女在生理及心理状态上仍有相异之处。一般而言,色身上,男众较女众勇勐强健、障碍较少;心 [详细] -
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
影视剧中经常会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,现实生活中这句佛号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,甚至有时人们还开玩笑似地自己常常合掌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 但并不是所有口 [详细] -
「出世」与「一切皆空」的含义
出世 佛法说有世间,出世间,可是很多人误会了,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,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,这是错了,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,就是出了家也在这 [详细] -
「空」的含义
空(梵语为sunya),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,如来说空的道理,是要令众生破迷启悟,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,大体上可分为两层深义:一、世间诸法本来空性:一 [详细] -
在家居士的三种戒
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,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。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,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,功德宝藏,令生命得 [详细] -
六道轮回的概况
每个宗教对人的身后,各有独特的见解;有些宗教认为身后求生天堂是永生之处;又有宗教祈求身后回归天道的。种种的见解真是不胜枚举。然而,佛教对人生后亦有独特 [详细] -
何谓「四大皆空」
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,再加上以讹传讹,经常对佛教的思想义理,乃至名相用语等,产生许多误解。譬如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,往往被世人误以为酒、色、财、气叫四大 [详细] -
寺院过堂仪轨及意义
在斋堂里,不可在中堂走动,保持安静,关闭手机,端身正坐,翻开碗。(图五、图六) 首先将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,筷子横放在碗前。然后念《供养偈》,开始 [详细] -
男众入寺应注意的事项
清信士即对佛法有清净信心的男子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男居士。这里虽然说清信士法,但对学佛的女子而言,也是同样需要遵守的规矩。 清信士法中分为二支: 一、 [详细] -
皈依后在家人就可以穿海青了吗
海青,《佛光大辞典》解释得非常全面,对于我们增广见闻很有好处,今引用如下: 乃宽袍大袖之唐装,为我国佛门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之衣。又作大袍。系依黄袍之形式 [详细] -
佛陀座下的七众弟子
(1)优婆塞: 汉译为清信士、近事男、近善男等,即是亲近三宝的在家男子。 (2)优婆夷: 汉译为清信女、近事女、近善女等,即是信仰佛法,近事三宝的在家女子。 [详细] -
何为「三净肉」
这是对于一般学佛弟子,一时无法马上改过吃素的人,个人的立场有种种不便,给予他们一种权宜方便之法,令他们逐渐对佛法的道理有所了解,而后再改除吃三净肉的观 [详细] -
五逆重罪与无间地狱
《集颂》: 杀母弑父害罗汉,破僧出佛身中血。 随犯一种成他胜,不孝欺毁谤责僧。 群党破坏塔寺等,是五逆类边方罪。 此条戒是说若犯了五逆重罪的任何一条,就同 [详细] -
何谓「转轮圣王」
好,各位,阿弥陀佛!大家吉祥。 今天在这里想跟大家谈谈,什么叫做转轮圣王。我们在佛教里面,如果有因缘去读诵一些经典的时候,都会读到这么一个概念,要么是叫 [详细] -
僧人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内容及其意义
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,事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以询问戒子,此一系列问题总称为遮难。本文参照道宣律师《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》中对十三重难、十 [详细] -
沙弥的等位与类别
沙弥,在佛陀初期的僧团中是没有的,沙弥在佛教中的出现,较之比丘尼的出现,早了一些,那大概是在佛陀的亲生子罗睺罗随佛出家时,才开始有沙弥的。 佛教的出家人 [详细] -
各宗要略——三论宗
史略 宗是宗旨,一人所主张的学说,一部经论的理论系统,皆可称宗。宗有教派、有创始、传授、有信徒,有教义,有教观的宗教。三论宗,又称空宗、性宗。与法相唯识 [详细] -
各宗要略——净土宗
史略 弥陀净土,源于晋代慧远大师,于庐山结白莲社,在阿弥陀佛像前立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到了东魏昙鸾大师才有所发展。鸾师依龙树的《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》 [详细] -
各宗要略——唯识宗
学统 唯识宗,又称法相宗。说明万法唯识所显及分析诸法相状。 佛灭后九百年顷,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,说了《瑜伽师地论》,最初发明此唯识理。无著造《显扬圣教论 [详细] -
略说四谛--苦集灭道
苦谛 即三界六道之苦报。此苦报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处,即有情世间、器世间。苦以逼迫为义。《华严经》云:苦圣谛,此娑婆世界中,或名罪、或名逼迫、或名变异、或 [详细] -
小乘二宗之略要——俱舍宗、成实宗
俱舍宗 自佛灭后百年余,佛教产生异议而逐渐分裂,义学纷纭。直至佛灭后九百年初,世亲造《俱舍论》,又九百年中,诃梨跋摩造《成实论》。因这二部论典的传播,而 [详细] -
「阿罗汉」的三层含义
第一杀贼: 意即杀掉烦恼之贼。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,把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,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,断得 [详细] -
菩萨因何名「观世音」
菩萨因何名观世音 阿缚卢枳多湿伐罗。汉译观自在,指菩萨观有不住有,观空不住空,闻名不住于名,见相不惑于相,心不能动,境不能随,动随不乱其真,自在无碍之智 [详细] -
佛学之宇宙论——欲界
欲者贪欲,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。此界有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人四洲、六欲天之别。 地狱: 不可乐,又云苦具、苦器、受罪处。地狱有根本地狱,近 [详细] -
受持八关斋戒,卧具和饮食应注意哪些
第七条、不坐卧高广大床。 关于律中的床这样东西,中国人可能还不大明白,床在我们是专门用来睡觉的,但在西域,床的含义较广,睡觉用的叫做床,起居用着坐的也叫 [详细]